4月27日下午,由校博士联谊会主办的主题为《制度、文化及本土化问题》的大型学术沙龙在先骕楼302会议室举行。校博士联谊会理事长梅国平校长亲自关心和指导了学术沙龙的进行,副理事长张艳国副校长出席并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留学不同国别的近20名博士围绕主题展开了一场有信息、有思想、有冲击力的学术对话和思想碰撞,活动吸引了传播学院、教育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政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等2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
张艳国在致辞中对博士联谊会的创建、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博士联谊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和努力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博士联谊会的宗旨有三个重要的关切点:一是打造教育、文化、生活共同体,博联会是海内外来校发展的博士们组织起来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民间社团组织;二是打造学术同共体,博联会是博士们相互熟悉、团结、认同的纽带;三是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和博士群体建言献策的“直通车”,既是学校党委行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体现,也是博士群体表达诉求、畅通民意的机制架构。张艳国对博士联谊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一是博联会要成为学校人才、人事工作很有张力的渠道,成为学校最先锋、最高端的人才库和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博联会可以扩大活动覆盖面、广纳博士民意,培育文化土壤;二是要用好博联会这个文化、学术交流的平台,成为博士们凝聚学术兴趣、交流学术诉求的平台;三是继承师大学统文脉,站在前沿和巅峰引领学术潮流,让学术沙龙成为提升学术质量、学术认同度和学术雅趣的“学术常青藤”。在之后的主题发言环节,张艳国仔细听取了各位博士们的报告,不时地和主讲嘉宾对话交流,结合自身学术、工作经历和博士们谈体会、谈见解,他鼓励主讲嘉宾把发言整理成文章在学校相关刊物上发表以便在校内广泛交流。
学术沙龙上,围绕“制度、文化及本土化”这一主题,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刘茂生博士、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万剑怡博士、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宋豪漳博士、教育学院的谢翌博士、初等教育学院的向晶博士、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徐良博士、国际教育学院的朴彦博士、地理与环境学院的方朝阳博士等主讲嘉宾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他们结合自身的海外学习经历和体会,对中西方不同的人文、教育、学术环境作了介绍和比较,交流了他们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制度的思考,对制度、文化及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之后,来自传播学院的李春雷博士、国际教育学院的黄慧博士、政法学院的王满生博士、文学院的冯昊博士、物理和通信电子学院胡利云博士、文学院詹冬华博士等对话嘉宾围绕主题对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学术制度、文化心态与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开展了热烈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文/赖二昭 图/张亚菁)